發揮好環境史學的致用功能
生態興則文明興,生態衰則文明衰。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生態環境是人類生存和發展的根基,生態環境變化直接影響文明興衰演替。”

在歷史學的諸分支中,環境史學作為一門新興史學,主要以生態理念來研究歷史特別是人與自然環境的互動關系史。今天,我們正在建設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需要環境史學發揮好致用功能。
歷史上人類對自然的觀察、思考和認識,是環境史學的重要研究內容。深入研究關于自然的思想文化遺產,有助于人們深化對自然的性質、功能和價值的認知,特別是對認識原生自然與人化自然的區別以及重估原生自然的價值,具有重要現實意義。人們如何看待自然,在很大程度上決定著他們如何對待自然。通過研究人類認識自然的思想史,環境史學者揭示了自然的偉大力量、自然的多樣性和復雜性以及人類對自然的深刻影響,在多個方面提升了人們關于自然的觀念。
第一,對自然的性質和功能產生新的認識。環境史學的研究有利于破除機械論自然觀,促使人們樹立起將包括人類在內的所有生命形式納入地球生命共同體的有機論自然觀。
第二,樹立尊重和敬畏自然之心。環境史學將自然視為生命體,倡導在人與自然之間形成一種道德倫理關系,進而提高環境保護的有效性。
第三,認識到自然的多重價值。環境史學認為,自然除了經濟價值,還有審美價值、精神價值、教育價值、科研價值等多重價值。這種多重價值認知有助于人類對自然的分類利用和守衛保護。
中華民族向來尊重自然、熱愛自然,綿延5000多年的中華文明孕育著豐富的生態文化。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在整個發展過程中,我們都要堅持節約優先、保護優先、自然恢復為主的方針,不能只講索取不講投入,不能只講發展不講保護,不能只講利用不講修復,要像保護眼睛一樣保護生態環境,像對待生命一樣對待生態環境”。
我們要摒棄片面強調經濟增長的單一發展觀,踐行兼顧經濟增長、社會進步、生態穩定的多維發展觀,并培育形成更具可持續性的消費觀念,以減輕對自然的壓力,實現人類永續發展。在如何協調處理發展經濟與保護環境的關系問題上,環境史學可以提供歷史智慧。比如,一些環境史學者提出生態生產力概念,將自然視為一個生命支持和服務系統,通過維護和改善這個系統為人類社會提供多方面的支持和服務,以增進人類整體福祉。與此相適應,人類活動的評估標準也將得到更新,這個新標準不是片面強調經濟增長和物質文明進步,更包括地球生態系統的整體健康、平衡、和諧、穩定、美麗與持久。
(作者為遼寧大學教授)